热点聚焦
4月19日,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落幕。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的成绩夺冠,途中更换3次电池、突破25万次关节运动,展现了机器人长距离运动控制与复杂环境适应的技术突破。
这场赛事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的“极限测试”,更揭示了文旅场景应用的巨大潜力——当机器人能稳定奔跑21公里,它们也能在景区导览、文化表演、安全巡检等场景中“大显身手”。
01
场景一:智能导览
从“工具”到“文化大使”
案例1:方言交互让历史“活”起来
在襄阳古城,以诸葛亮为原型的机器人用方言讲解“隆中对”,并投射3D古战场地图,游客可手势操作查看“火烧赤壁”细节,系统还会推荐周边三国主题餐饮和文创店。技术逻辑:多模态交互+场景感应,将单向讲解升级为沉浸式探索。
案例2:全流程AI助手,破解景区服务痛点
黄山景区推出全国首个“AI旅行助手”,覆盖行前规划(生成无障碍路线)、行中提示(实时人流预警)、行后回忆(AI生成旅行相册),服务效率大大提升。
02
场景二:表演互动
科技赋能文化新表达
案例1:机器狗舞狮,非遗焕发新生
北京首钢园春节活动中,机器狗身披舞狮服装完成跳跃、翻滚等高难度动作,与真人演员默契配合,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表演。
案例2:机器人乐队,引爆文旅流量
海淀科技庙会中,机器人乐队演奏民乐与流行音乐,根据观众反馈实时调整曲目,仿生机器人还表演川剧变脸,并通过捕捉观众表情动态调整表演节奏,为传统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03
场景三:服务升维
从效率优化到体验革命
案例1:外骨骼机器人,破解登山痛点
“登山像飘起来一样!”恩施大峡谷引入1.8千克外骨骼设备,为登山游客提供腿部助力。同样,在泰山景区,外骨骼机器人也颇受欢迎。自外骨骼机器人上线以来,景区的小红书、抖音后台都收到了大量预约请求,景区计划将设备从50台扩容至上千台,供游客租赁使用。
案例2:机器狗“赛博挑山工”,重塑景区运维
泰山景区部署机器狗运输物资,单台静态最大承载力达120公斤,续航4至6个小时,攀登陡峭台阶,替代高危人力作业,同时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“科技网红”。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猛发展,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可以去悬崖峭壁间捡垃圾,还可以为游客提供“陪爬”服务。
光大证券发布研报称,文旅行业或是人形机器人最先落地场景。当机器人在马拉松赛道证明了自己的“耐力”,它们也在文旅场景中找到了“生命力”。从泰山之巅的“赛博挑山工”到海淀庙会的机器人乐队,这场科技与文化的碰撞,正为文旅产业打开无限可能。
科技赋能,文化赋美。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文旅夜经济服务商,永麒科技坚信未来的文旅竞争,是技术渗透深度与文化表达精度的较量。唯有让机器人的精密齿轮咬合文化的千年脉搏,才能在这场体验革命中抢占先机。
非商用版本 浙ICP备14033430号